EN

展覽

/ 展覽 / 歷年展覽

歷年展覽

珍奇藝繡—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珍奇藝繡—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珍奇藝繡—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珍奇藝繡—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珍奇藝繡—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
珍奇藝繡—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
展期 | 2020.11.02-2021.09.30

每一朵盛開的展覽花朵,都根植於收藏者熱情澆灌的土壤。本展覽在集團創辦人高英士先生長年投注心血的蘇繡收藏上紮根,以其精選的四十餘件蘇繡作品為核心,向觀眾呈現出這場絲情畫意的演出。展出主題可分為「蘇繡裡的水墨工筆」、「蘇繡裡的臨摹寫實」兩大類。

本次展出的蘇繡作品主題多樣,時間跨度亦廣,其中,展場裡尺寸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屏風作品「花開富貴金玉滿堂」,即可追溯至1980年代。彼時,創辦人在赴港遊歷的過程中於友人處乍見一幅精緻的雙面繡屏作品,相當喜愛,遂開始留意起刺繡藝術。在當時,自海外購買中國藝術品並非易事,創辦人委託香港友人自中國訂購兩件雙面繡屏風,再透過香港轉運回台灣,過程可謂大費周章,而上述提到的「花開富貴金玉滿堂」屏風,正是這批早期輾轉購得的佳作之一。

相較於其他種類的藝術品,刺繡是相對細緻且脆弱的一種藝術形式,因為蠶絲線對光十分敏感,一般而言,並不適合長時間展出。但創辦人認為,本次展出的物件有許多是現今難尋的精品,若放在庫房裡,僅能令少數人驚豔,應該透過適當的安排,讓更多人看見,進而瞭解、珍惜刺繡文化。因此,希望觀眾透過策展團隊精心規畫,能沉浸於中華刺繡之美,細細品味,盡情欣賞。



子題一:刺繡歷史

刺繡的起源說法不一。有論點認為,刺繡起源於紋身。在遠古時代,人們用紋身、紋面來進行裝飾,表達對自然與生命的崇敬。另一種論點認為,古代服裝上的刺繡並不完全起源於紋身圖騰,而是基於更實用的目的,是為了使服裝更牢固、美觀而發展刺繡技術。此類說法可從「周禮」、「考工記」等史籍的記載中窺知。

商周時代,刺繡藝術已開始發展。春秋戰國時代,刺繡藝術水準益高,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,就是湖南出土的戰國時期繡品。隋唐時期,由於佛教盛行,刺繡亦被利用在寺廟裝飾,諸如經書包袱、刺繡佛像等。宋代刺繡之作尤致力於繡畫,當時的繡畫有山水、樓閣,人物、花鳥等主題,書畫被帶入刺繡之中,形成了獨特的欣賞性繡作。明代於北京設有刺繡作坊。因染織技術精練,發展出多樣化的色絲,收藏和鑒賞繡品蔚為上層社會風尚。清代刺繡,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繡品,繡品極工整精美。近代刺繡除了循宋代欣賞性繡畫的脈絡發展,亦接收了外來文化的刺激,使創作內容跳出中國繪畫的框架,以針線挑戰西方藝術媒材。


子題二:四大名繡

中國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,刺繡的主要產區有江蘇、湖南、廣東與四川,即俗稱的蘇繡、湘繡、粵繡、蜀繡,合稱為「四大名繡」,其中蘇繡更享譽國際。

【蘇繡】

江蘇是刺繡的主要產區,其中又以蘇州為主。蘇繡,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總稱。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,濱臨太湖,氣候溫和,盛產絲綢。因此,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。優越的地理環境,絢麗豐富的錦緞,五光十色的花線,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,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構圖簡練、色彩典雅、針法多樣、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。

【湘繡】

湘繡主要產於湖南長沙、寧鄉等地。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刺繡實物,就是1958年自長沙出土的織品「龍鳳圖案」,湘繡的風格質樸、寫實生動,對於走獸禽鳥,乃至於仕女羅紗皆能細膩表現。

【蜀繡】

蜀繡主要產於四川成都。關於蜀繡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的「蜀都賦」,歷史十分悠久;圖案純觀賞品相對較少,以日用品居多,包含枕套、床罩、靠墊、手帕等皆是,其中又以蜀繡龍鳳軟緞被面最為著名。

【粵繡】

粵繡,是廣東刺繡的總稱,包括了廣州以及鄰近的南海、順德等地的廣繡以及潮州的潮繡。粵繡的構圖往往富有裝飾趣味,色彩濃郁鮮豔,在針法上會運用金銀墊繡、立體感強,具有富麗堂皇的藝術風格。


子題三:重要繡師

【王麗華—中國蘇繡大師】

王麗華,江蘇蘇州人,出生於刺繡世家,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,國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蘇州工藝美院客座教授,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(蘇繡)代表性傳承人。

1992年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餘福臻。1992至2004年創辦王麗華繡業部並從事創作指導工作;2004年至今,創辦蘇州江南一繡工藝有限公司,擔任創作及藝術總監工作。

作品共獲國家級和省級金獎26個,銀獎50餘個,銅獎近百個;中國美術館、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等均有收藏並於2013年自創的八工針法獲發明專利;近五年內舉辦過個人國際展、個人學術展、並於2019年5月中國美術館舉行個人作品展。


【姚建萍—中國蘇繡皇后】

姚建萍,蘇州鎮湖人,著名蘇繡藝術家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蘇繡)代表性傳承人,被譽為「蘇繡皇后」。1997年,姚建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「民間工藝美術家」稱號(Master of Industrial Folk Art),其藝術成就受國際關注。

1998年創建蘇州鎮湖刺繡研究所;2002年創辦蘇州姚建萍刺繡藝術館;2012年,蘇繡作品《英國女王》被英國王室正式收藏,為白金漢宮首次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。她所創作的作品四次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「山花獎」金獎,十餘次獲國際大獎,是中國刺繡史上第一個進入國家級美術館舉辦個展的刺繡藝術家。2014年,清華大學開辦姚建萍中國刺繡高級研修班,正盡力培養「能繡懂畫」、「能畫懂繡」的新一代刺繡人才。


子題四:關於刺繡的水墨工筆

刺繡依創作目的不同可粗分為實用性繡畫與欣賞性繡畫兩種,後者出現的時期較晚,大約自宋代開始才有顯著的發展。由於唐宋文人喜愛書法及繪畫,書畫風格也直接影響了當時刺繡的風格。

中國藝術對「線條」的重視是一種鮮明的性格,這種性格表現在繪畫裡,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白描、雙鉤等技法;表現在書法裡,則以隸書、草書等各種字體呈現。

而繡畫既然強調「以針為筆,以線為墨」,自然是這種線條性格的精采呈現,繡師運用不同特質、色彩漸層的絲線穿引,不僅要用線條再現原作運筆的徐急頓挫,還得注意繡線的色階轉換,才得以如實呈現原作之意境,功夫之深,令人折服。


子題五:關於刺繡的臨摹寫實

刺繡與繪畫之間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,隨著欣賞性繡畫的高度發展、市民階級的興起,繡畫題材也從宮廷走向民間、從中國繪畫拓展至西方藝術。

民初刺繡大師沈壽受到西方藝術的啟發,作品擷取了日本刺繡與歐美繪畫的長處,講究「求光」,意即注意光線的明暗關係,創造了所謂的「仿真繡」,強調繡師應當潛心觀察,呈現影因光異、光因色異的狀態。

及至1930年代,楊守玉一改傳統刺繡密接排比的手法,改用長短交叉的線條,分層加色的方式來表現物象,發明了針法活潑、色彩豐富的「亂針繡」。

在繡師深厚功力的演繹下,精彩的寫實刺繡往往能傳達絲絲深刻的意境,使觀者沉浸其中。這些不斷進化的寫實繡品也在這個物質、環境與技術齊備的時刻,透過針尖順利地邁向國際舞台。


子題六:刺繡的工序

【選件】

繡稿的選擇尤為重要,繡稿的品質大多決定刺繡的優劣。

【描稿】

由專人從原稿中描繪繡稿,或由版印的方式將圖樣印於底料上。

【分色】

由專人依原稿原色選定適合的種類及顏色的線及選定適合的針法。

【施繡】

依繡師特長選派技師,刺繡時需隨時參照原稿,以調整細微的色線及線徑變化。

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。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。我們的隱私及Cookies政策提供更多關於cookies使用及停用的相關資訊。 我接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