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展覽

/ 展覽 / 當期展覽

當期展覽

吳地風華‧針起江南―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吳地風華‧針起江南―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吳地風華‧針起江南―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吳地風華‧針起江南―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吳地風華‧針起江南―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
吳地風華‧針起江南―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

展期 | 2025.09.16-2026.04.30

有句話說,「魔鬼藏在細節裡」,以「精細雅緻」聞名的蘇繡藝術而言,這句話無疑是最好的註腳。蘇繡藝術相傳始於春秋時期,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,以逼真的手法聞名於世。追求極致真實的蘇繡正符合高英士創辦人的收藏喜好。從三十年前開始即持續購藏蘇繡精品,時至今日已累積了超過百件的大小蘇繡。本次展覽以令人目不暇給的傑作為基礎,精選出近七十件精緻藏品呈現給大眾。

蘇繡藝術是刺繡工藝的一環,而刺繡工藝則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,在這千絲萬縷的連結中,長興美術館期望能與觀眾一起探索刺繡世界的精妙。因此,本展覽聯繫刺繡工坊、諮詢刺繡工作者,在整理刺繡作品的同時亦蒐羅產業資訊,力圖呈現給參觀者更全面的展覽內容,也期望帶給觀眾對刺繡藝術更清晰的輪廓。

2020年的「珍奇藝繡」特展為長興美術館帶來了無數正面回饋,由於刺繡相較於其他種類的藝術品,是相對脆弱的一種藝術形式,並不適合長時間展出,經過五年的籌備,本館再度以此題材,精心整理出經典的蘇繡藏品呈現予觀眾。本次展出主題可分為「錦繡之源」、「針線生涯」、「傳世之美」、「台灣刺繡」、「學習空間」五大區域,除了豐富的藝術性外,也提供了產業與文化資訊,希望觀眾能在本展覽裡得到收穫與樂趣。

 

緣起篇—錦繡之源


刺繡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工藝之一,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,至漢代已見成熟。隨著絲織品的發展,刺繡逐漸形成地域特色,唐宋時期進一步精緻化,明清更達頂峰,並形成蘇繡、湘繡、蜀繡、粵繡四大名繡。刺繡不僅是生活裝飾技藝,也承載著文化、審美與工藝智慧,融合書畫、構圖與配色之美,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之一。
 

產業與繡娘篇—針線生涯


周漢以來,刺繡一直為貴族女性家務與技能修養的一部分。隨著沈壽等紡織名師於清末民初建立刺繡培訓所與婦女工坊,刺繡由家庭技能轉為可謀生的職業。本篇以繡娘為主題,介紹三位中國重要繡師:王麗華、姚建萍、濮惠菊,最後說明刺繡相關工序及繡法,讓觀眾對刺繡產業有更全面的認識。
 

工藝與傳承篇—傳世之美


蘇繡以精緻的圖案與豐富的色彩聞名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。繡師們為了在視覺上別出心裁,蘇繡的創作者們特別著重於下述兩大方面。

選圖:蘇繡的圖案種類繁多,凡舉植物、花鳥、人物、器物乃至於風景皆在其取材範圍內,繡師們依據自身經驗,評估最能展現技術的題材做為創作主題。早期,繡師們參考畫作或實體藝術品,以重現畫作為主流,作品多見於絹布、團扇、服飾上,富含實用性質。隨著時代演進,除了畫作外,更會參考風景畫、動物照片,選材也不再限於東方主題。同時,作品的載體亦隨之增加,除了過往常見的團扇外,屏風、抱枕、裝飾畫框等都可於今日乘載蘇繡藝術。

技法:蘇繡發展至今超過千年,能夠在中國傳統文化佔有一席之地,除了對傳統技術的保存外,更重要的是無數古今繡師們對新技術與新觀念的持續開發。從最傳統的平針繡開始,乃至近代繡師們發展出的「八工針法」、「亂針繡」等技法,蘇繡文化在技術的堆疊上不斷成長,刺繡作品在藝術價值外更反映了工藝技術,使得生活與美學之間的橋樑更為寬廣。


文化流轉篇—台灣刺繡


台灣的刺繡工藝源自清代閩粵移民,在台灣落地生根,百年來廣泛應用於宗教、婚嫁與民間生活之中,尤以南部最為興盛。曾經熱鬧繁榮的繡莊街,也隨著機械化與產業轉型逐漸歸於沉寂。如今,一些仍在堅守的繡才身影,他們以一針一線延續的不只是工藝,更是歷史與記憶的紋理。

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。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。我們的隱私及Cookies政策提供更多關於cookies使用及停用的相關資訊。 我接受